河南恒天久大實業有限公司

觀察 | 一種簡單的農作物秸稈利用方法,因地制宜效能高!

作者:admin 發布日期: 2019-01-29 二維碼分享

觀察 | 一種簡(jian)單的(de)農作物秸稈利(li)用方(fang)法(fa),因(yin)地制宜效(xiao)能高!


導語
我國的農作物種植總量居世界前列,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各類農作物產量連年創歷史新高,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秸稈。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增產措施,既杜絕了秸稈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實現了CO2的減量排放,又減少了秸稈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施用化肥導致的土壤生態惡化、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實現低碳農業和循環農業。

一、秸稈還田的方式
一般情況下,秸稈還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等。
1、 堆漚還田
堆漚還田就是指將農作物的秸稈制成堆肥或者是漚肥等,等待農作物的秸稈發酵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將其施入土壤之中。
2、 過腹還田
過腹還田是指借助于牛、馬、豬或者羊等這些常見的家畜作為特殊的“中介”,將小麥、玉米、水稻秸稈等進行簡單如切割之類的處理之后,作為飼料喂給家畜,然后將這些家畜的糞便施入種有農作物的土壤之中。這種方式就是省時、簡單,而且也是目前發現的科學和具有生態型的秸稈還田方式。

除了堆漚還田和過腹還田之外,還有秸稈壓碎還田、秸稈覆蓋還田等方式。

二、秸稈還田的效能
秸稈主要是指農作物的殘體部分,包括根莖、莖桿、葉片等。秸稈含有纖維素、木質素、并含有N、P、K等營養和部分微量元素。秸稈還田的作用有以下五個方面:

1增加土壤養分
秸稈本身是氮、磷、鉀養分的來源。經試驗表明,10t小麥秸稈含氮50~70kg,含磷50kg,含鉀65kg。另外,連年施行秸稈還田,特別是配合施氮,能提高土壤磷、鉀的有效性,使用秸稈對土壤微量元素有不同程度的活化作用。

經試驗證明,小麥秸稈還田連續五年后,土壤有機質增加1.5%,速磷增加0.027~0.397%,容重降低0.1~0.8g/c㎡。

2改善土壤結構
連續進行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腐殖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即水、肥、氣、熱四性狀況,并能降低土壤容量,增加水穩性、團聚體數量結構性系數和非毛管孔隙,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和脊薄的砂土上,秸稈還田的改土效果更為明顯。

經試驗證明,連續三年秸稈還田使耕耘容重降低0.2~0.198/c㎡,非毛管孔增加了0.5~3.0%,團粒結構大于2mm的粒徑增加202.9%,從而使土壤增強了通透性,提高了地溫,促進了有益生物活性增強等。

3提高作物產量
秸稈還田能否提高作物產量,與秸稈的還田量、質量、時間、深度以及施氮量均有密切關系。

經試驗證明,秸稈還田在短時間內對作物增產不明顯,只有堅持三年以上,使土壤有機質有了積累,才能顯示出增產的效果。據調查,凡是高產穩產的地號都是經過秸稈還田后有機質含量增高的肥沃土壤地號。由表3看出秸稈還田后土壤理化性能的變化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由表中看出,秸稈還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土壤中生物活性大大增強,作物產量會成倍增長。

4固土保水,減少風蝕、水蝕
秸稈還田后,地表有秸稈覆蓋,能增強抗風蝕和水蝕的能力。由于秸稈還田后使土壤容重變小,孔隙度增大,蓄水能力增強。

經試驗證明,地表有20~25%的秸稈覆蓋,將獲得50%的防風、防水蝕的作用。

5促進菌種發育
秸稈還田能促進根瘤菌和自生固氮菌的發育。根據試驗測定,若5t/ha秸稈還田后種豆科作物,每ha土壤氮素積累量增加50kg,其中有20~25kg是秸稈的氮。此外經國外資料介紹,秸稈還田能使土壤中無機氮的損失減少15~20%。
三、秸稈還田推行對策
秸稈還田是解決秸稈出路的一個簡單辦法,應該因地制宜推行科學的秸稈還田方式,支持鼓勵開發各式各樣的無害化秸稈利用方式。在土壤溫濕度和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推行適量的秸稈還田。我國人多地少,實行體耕不顯示,應該倡導在秸稈還田后實行換茬耕作的辦法,避免病蟲害累積和對同類作物的危害。在不適宜直接秸稈還田的地區,推行集約化秸稈利用形式,以無害化肥料形式還田。

四、結語
秸稈還田對于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增收、增產,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當前對秸稈還田的研究大多數集中于秸稈還田的培肥效果及對土壤性質的影響,或同一種還田方式在某一種作物的應用上。若進行不同還田方式在不同的作物或不同地區的應用效果研究,將推動秸稈還田更好的發展。
文章來源:沼氣圈

聯系我們

聯系電(dian)(dian)話:15617916515(方總)  電(dian)(dian)話:0371-86561189

傳真:0371-86561186  郵箱:info@kingdoind.com  地址:河南(nan)省鄭州(zhou)市高(gao)新區億達科技新城55號樓

互動平臺

二維碼

Copyright ©  河南恒天久大實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   網站地圖 RSS XML    技術支持: